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开启低空飞行新纪元,安全保障是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

引言:低空经济的安全基石

近年来,以无人机(UAV)和城市空中交通(UAM)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核心组成部分正经历快速发展。UAV凭借其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在军事、物流、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而UAM,特别是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主要载具的新型交通模式,被视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革命性方案。低空经济蕴含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已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推动。

然而,无论是UAV的广泛应用,还是UAM的商业运营,其规模化发展都高度依赖于核心要素——安全。安全是UAV和UAM的生命线,是公众接受的前提,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构建全面、系统、高效的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UAV与UAM的安全保障体系,梳理核心风险与挑战,探讨关键技术、管理运营手段及法规标准,为我国低空经济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UAV与UAM概述

无人机 (UAV):天空之眼的演进与应用

定义:无人机(UAV)指不搭载操作人员,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自主操作的航空器。

发展与现状:UAV概念源于一战,最初用于军事训练。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推动民用无人机市场爆发式增长。目前,UAV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精确打击,以及民用航拍、测绘、物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全球UAV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图表示意:全球UAV产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城市空中交通 (UAM):三维交通的未来图景

定义:城市空中交通(UAM)是一种新兴交通模式,利用新型航空器(尤其是eVTOL)在城市内部及周边提供安全、高效的人员和货物运输服务,运行空域通常在1000米以下低空。

核心载具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是实现UAM的关键。特点包括电力驱动、垂直起降、环保、低噪音、高度自动化等。

发展驱动与应用场景:受城市化、交通拥堵、技术进步等因素驱动。应用场景包括城市通勤、机场接驳、应急救援、医疗急救、旅游观光、短途物流等。全球UAM市场预计将实现指数级增长。

核心安全风险与挑战

UAV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 技术故障因素:飞控系统失效、动力系统故障(含电池问题)、通信链路中断、导航信号丢失/欺骗。
  • 人为操作因素:操作失误、违规飞行(“黑飞”)、缺乏专业培训。
  • 环境因素:恶劣天气、复杂电磁环境干扰、障碍物碰撞。
  • 网络安全威胁:数据泄露、系统入侵与恶意控制。

UAM面临的独特且更严峻的安全挑战

  • 飞行器本身安全性:eVTOL新技术、新构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待充分验证,电池系统安全(热失控)、多旋翼失效模式、结构完整性、飞控复杂性是核心关切。
  • 高密度、高复杂度运行环境:城市低空障碍物多,飞行冲突风险高。
  • 空域管理与整合难题:需要专门的UAM交通管理(UTM/U-Space)系统。
  • 地面基础设施安全:垂直起降场(Vertiport)的选址、设计、运营安全及网络安全。
  • 人为因素复杂性:飞行员/远程操作员资质、地面保障人员专业性、乘客安全意识。
  • 公众接受度与社会影响:坠落风险、噪音、隐私泄露担忧等。
[饼图示意:UAV/UAM主要安全风险因素构成,包括技术故障、人为因素、运行环境复杂性、网络安全威胁、地面基础设施风险]

典型安全事故案例警示

提及了加拿大无人机与轻型飞机相撞(2017)、伦敦盖特威克机场无人机干扰(2018)、Vertical Aerospace VX4原型机迫降(2023)、贝尔APT物流无人机事故(2022)等案例,揭示了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人员操作等环节的潜在薄弱点。

现代安全理论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单一的安全理论难以全面应对UAV及UAM面临的复杂、动态和系统性的安全挑战。未来低空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必然依赖于多种现代安全理论的融合应用与优势互补。

固有安全设计 (Inherently Safer Design, ISD)

核心思想:从设计源头消除或显著降低系统固有危害,而非依赖附加安全装置或复杂操作规程。原则包括最小化、替代、缓和与简化。

UAV/UAM应用:在飞行器(如电池、结构、动力系统)和基础设施(如Vertiport)设计初期应用至关重要,可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水平。

安全-I (Safety-I) 与安全-II (Safety-II)

Safety-I:将安全定义为“事故和事件的缺失”,关注“什么是错的”,通过分析事故原因、消除故障来避免事故。方法包括RCA, FTA, FMEA等。

Safety-II:将安全定义为“系统在预期和非预期条件下成功运行的能力”,关注“什么是对的”,通过理解系统正常运行中的适应性和成功实践来提升整体安全水平。方法包括FRAM, 从日常工作变异性中学习。

UAV/UAM应用:Safety-I用于事故调查、合规性审核。Safety-II指导从成功飞行经验中学习,改进操作规程和培训,提升系统韧性,对UAV/UAM运营数据分析和应急处置有指导意义。

韧性工程 (Resilience Engineering)

核心概念:关注系统在面对预期和非预期扰动时,监测、响应、预期和学习(MARL模型)的能力,以维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作。

UAV/UAM应用:提升UAV/UAM应对突发传感器失效、通信中断、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场景的系统设计和应急预案制定,增强系统在真实运行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系统理论过程分析 (STAMP/STPA)

核心观点:事故源于系统中控制和约束的不足,导致不安全的系统行为。STPA通过构建控制结构、识别不安全控制行为(UCA)及其原因,系统分析复杂系统风险。

UAV/UAM应用:是分析UAV/UAM整体架构(飞行器-地面站-UTM-Vertiport)安全、评估自主飞行系统和空管系统功能安全、识别潜在设计缺陷的有力工具。

社会技术系统工程 (Socio-Techn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STSE)

核心观点:强调技术系统与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可分割性,主张在系统设计和运营中综合考虑技术、人、任务、组织和环境等要素的动态交互,实现共同优化。

UAV/UAM应用:为UAV/UAM的安全法规制定、公众接受度管理、多利益相关方协同的安全治理框架构建、以及人因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指导。

[雷达图示意:各安全理论关注点比较,如源头预防、事后分析、过程适应、系统控制、人因组织、复杂性应对等维度]

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柱

确保UAV和UAM的运行安全,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共同构筑抵御风险的“空中盾牌”。

飞行器本体安全设计强化

UAV:结构强度优化、关键部件可靠性提升、防撞结构设计。

UAM/eVTOL:要求更为严苛,核心是冗余设计(多套动力单元、多路飞控与传感器、多组电池包、冗余通信链路)和失效安全/容错机制(故障自动诊断与隔离、系统重构、应急降落程序如整机降落伞)。

飞控与导航系统的高可靠性与高精度

UAV:成熟飞控算法、多模定位、电子围栏技术。

UAM/eVTOL:高安全完整性飞控系统(按DO-178C/DO-254开发)、多源融合导航(GNSS、INS、视觉、雷达/激光雷达SLAM)、抗GNSS欺骗与干扰、精密进近与着陆引导。

动力与能源系统的安全保障

UAV: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及电调可靠性设计。

UAM/eVTOL: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安全性(热管理、结构保护)、多电池包独立供电、高效电机与电控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

通信、数据链与网络安全防护

通信链路加密与认证(如AES加密)、抗干扰与链路冗余(跳频、扩频、主备链路)、网络安全(机载系统、地面控制站、云平台安全,遵循“安全设计”和“零信任”原则)。

先进感知与避障技术 (DAA)

UAV:主要依赖视觉、超声波进行近距离避障。

UAM/eVTOL:要求远距离、全向、全天候感知与避障。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光学摄像头、红外热成像)和AI赋能的智能决策(探测、识别、分类、轨迹预测、自主避让)。

安全保障体系:管理与运营支撑

精细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运营是确保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将安全理念落到实处的软件支撑。

空域管理与交通协同机制

UAV:低空空域分类划设、飞行计划申报审批、地理围栏技术应用。

UAM: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UTM/U-Space),提供飞行计划管理、空域动态信息、交通态势感知、冲突探测与解脱等服务;规划低空公共航路;开发先进轨迹预测与冲突解脱算法。

严格的运行标准与人员资质管理

运营许可(OC)审核;人员培训与考核(飞行员/操作员、维修人员、签派员等);完善的维护维修与持续适航体系。

地面基础设施的安全规划与运营

UAM垂直起降场(Vertiport):科学选址规划、标准化设计、安全运营规范。

能源补给设施安全:充电设施、加氢设施安全标准。

通信、导航、监视(CNS)保障设施:确保质量、覆盖和可靠性。

健全的应急响应与事故调查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建立独立、专业、权威的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与经验反馈系统。

全球UAV与UAM安全法规与标准体系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框架

国家/地区 监管机构 UAV监管核心特点 UAM/eVTOL监管核心特点与进展
中国 CAAC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实名登记,基于运行风险分类管理,严格空域管控。 积极探索eVTOL适航审定,已为亿航EH216-S颁发型号合格证(TC)和标准适航证(AC),全球领先。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美国 FAA 小型UAV商业运营依据Part 107规则,LAANC系统实现部分空域授权自动化。 eVTOL归类为“动力升力”航空器,采用Part 21.17(b)“特殊类别”审定。发布UAM运营概念(ConOps),Innovate28计划目标2028年整合AAM。
欧盟 EASA 基于风险的统一监管框架,法规(EU)2019/945和(EU)2019/947。UAS运行分开放类、特定类、审定类。 eVTOL定义为VCA,发布全面政策规定(EU)2024/1111。使用专用条件SC-VTOL作为eVTOL适航审定基础。提出IAM概念。
日本 JCAB 逐步完善无人机飞行规则,包括注册登记、空域限制、操作员技能要求等。 积极推动AAM发展,制定详细路线图,计划2025年大阪世博会实现eVTOL商业演示。
韩国 MOLIT 建立UAV飞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飞行审批、操作员资格等。 发布K-UAM路线图,力争2025年前实现eVTOL初步商业化。政府支持Vertiport等基础设施建设。

适航认证与运行规则

适航认证:确保飞行器安全性的门槛。UAV适航根据风险等级不同要求不一;UAM/eVTOL适航标准更为严格,参照传统载人航空器标准并制定大量专用条件。CAAC、FAA、EASA等主要适航当局在eVTOL适航认证路径与标准上各有特点,但核心目标一致,并趋向协调统一。

运行规则:规范空中行为,包括空域划分与使用、飞行申报与许可、驾驶员/操作员资质等。

国际协调:统一或互认的法规与标准是全球市场互通的基石,面临各国监管思路差异、技术发展不平衡等挑战。需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关键技术标准协调和适航互认。

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的协同、展望与挑战

共性与差异化需求

共性需求:可靠的飞行器平台、安全的空域环境、合格的人员、有效的管理机制。

差异化需求(UAM/eVTOL更高要求):安全冗余与可靠性等级、适航审定标准、空域管理精度与复杂度、地面基础设施(Vertiport)的复杂性与标准化、应急处置能力、公众敏感度与社会影响。

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低空安全管理体系

推动技术融合与标准统一;建立数据协同与态势共享平台;实现空域协同管理与动态调度。

未来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 自主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升(AI赋能的感知、决策、控制)。
  • 全天候、全场景精准导航与定位(多源融合)。
  • 先进能源系统与安全管理(如固态电池、智能BMS)。
  • 网络安全与系统韧性(入侵检测、主动防御、快速恢复)。
  • 数字孪生与仿真验证。

亟待突破的挑战与政策建言

  • 核心技术瓶颈攻关:加大对电池安全、DAA系统、高安全完整性飞控、抗干扰通信导航等研发投入。
  • 法规标准体系完善与动态更新:加快制定适应性法规,兼顾安全与创新,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 低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将Vertiport网络、监视通信网络等纳入新基建,统一标准,合理布局。
  • 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多层次、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 公众认知与信任构建:通过科普宣传、透明化管理、成功试点等建立公众信任。

结论:安全护航,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安全是UAV和UAM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与生命线。构建全面、高效、智能的安全保障体系,涉及技术创新、法规完善、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从飞行器本体的冗余设计,到飞控导航的高可靠性;从通信链路的加密防护,到先进的感知避障;从科学的空域管理,到严格的运行标准和人员资质;从健全的应急响应,到与国际接轨的法规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UAV的技术积累为UAM提供了借鉴,而UAM的严苛安全要求又将反过来推动整个低空技术的进步。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6G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突破,UAV与UAM的安全保障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将持续提升。只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低空经济必将插上安全的翅膀,深刻改变未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