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05-26

现代安全理论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无人机系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和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 UAM)产业的迅猛发展,其安全保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新兴航空器在物流、监测、农业以及未来城市客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空域安全、运行可靠性及公众信任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研究现代安全理论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对于提升低空空域运行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固有安全设计(Inherently Safer Design, ISD)、安全-I(Safety-I)、安全-II(Safety-II)、韧性工程(Resilience Engineering)、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AMP/STPA)以及社会技术系统工程(Socio-Techn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STSE)等核心现代安全理论的内涵、原则与方法。通过比较这些理论的差异与内在联系,系统探讨其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工程实现层面与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应用的具体路径、潜在价值与面临的挑战。最终目标是为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可靠且具有前瞻性的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指引。

核心内容:文章将系统性地展开以下研究:首先,对ISD、安全-I、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和STSE等现代安全理论的核心思想、分析工具及适用范围进行深度剖析,并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揭示其互补性及融合应用的潜力。其次,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两个核心视角,结合UAV在多样化应用场景中的安全需求,详细论述这些理论的应用模式、实施策略和预期效益。再次,针对UAM作为未来城市交通新形态的独特性,前瞻性地探讨现代安全理论在eVTOL飞行器设计、Vertiport运营管理、UAM空中交通管理(UTM)以及整体生态系统安全治理中的应用。最后,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有机融合,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以协同提升UAV与UAM的安全水平。

主要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单一的安全理论难以全面应对UAV及UAM所面临的复杂、动态和系统性的安全挑战。未来低空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必然依赖于多种现代安全理论的融合应用与优势互补。例如,ISD能够从设计源头降低系统固有风险;安全-I为事故调查和合规性管理提供基础工具;安全-II与韧性工程则聚焦于提升系统在预期及非预期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调从成功经验中学习;STAMP/STPA为复杂系统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缺陷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性方法;STSE则为考量人-机-组织-环境多重因素、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框架提供了宏观指导。这些理论的有效整合和实践应用将是保障UAV与UAM安全、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现代安全理论;UAV;UAM;ISD固有安全设计;安全-II;STAMP/STPA;韧性工程;STSE社会技术系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技术工程;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以无人机系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和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 UAM)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UAV已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如续航教育提及的无人机配送)、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并拓展了服务边界。与此同时,UAM作为一种旨在利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eVTOL)提供城市内及城际客货运输服务的新型交通模式,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的未来方向(《航空学报》关于UAM关键技术与挑战的分析)。eVTOL技术的快速进步,例如Joby Aviation、亿航智能等公司的产品研发与试飞,以及全球范围内对UAM市场规模的乐观预测(搜狐财经关于国内外eVTOL产业集群的报道),预示着低空空域的商业化利用即将进入新阶段。

然而,UAV和UAM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日益严峻的安全保障挑战。UAV的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城市峡谷、人口密集区等区域,面临GPS信号干扰、复杂电磁环境、动态障碍物等多重考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对无人机自主安全的研究)。其安全威胁不仅来自物理层面(如碰撞、坠毁),也涵盖网络信息安全(如数据链劫持、恶意软件攻击 《网络安全》对无人机网络安全的综述)和智能算法的可靠性问题。UAM的安全性挑战则更为艰巨,它涉及载人飞行、高密度高频次的城市空域运行、eVTOL本身作为新兴航空器的适航性验证、地面Vertiport基础设施的运营安全、以及与现有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融合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飞行汽车网对UAM挑战的分析)。公众对于UAM的安全性和噪声等方面的顾虑,也是其能否成功商业化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多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和对已知风险的控制,这种基于“安全-I”理念的反应式管理模式,在应对UAV和UAM这类技术迭代迅速、运行场景全新、系统耦合紧密、人机交互复杂的新兴领域时,显得力不从心。它们难以有效预见和防范由复杂系统交互产生的涌现风险,也难以充分激发系统和人员的主动适应能力。因此,引入和应用现代安全理论,如固有安全设计(ISD)、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STSE等,对于从根本上提升UAV与UAM的安全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理论强调系统思维、主动预防、风险预知、过程控制和韧性增强,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管理UAV与UAM运行中的复杂风险,构建更具适应性和鲁棒性的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现代安全理论及其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中应用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以下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进行述评。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UAV/UAM安全应用研究现状

当前,针对UAV的安全研究更多集中在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层面,例如感知与规避(DAA)算法、数据链加密技术、飞控系统冗余设计、电池安全管理等。虽然这些技术进步对提升UAV安全性至关重要,但从系统层面应用现代安全理论进行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尚不充分。例如,如何系统性地运用STPA分析UAV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运行风险,或如何运用安全-II理念指导UAV运营商的安全文化建设,仍有待深入探索。

UAM作为更复杂的新兴领域,其安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民航组织(ICAO)、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等机构已开始着手制定UAM的概念运营(ConOps)框架和初步的安全标准与指南。例如,FAA发布的《Urban Air Mobility (UAM) Concept of Operations 2.0》 (FAA UAM ConOps 2.0)和EASA提出的针对eVTOL的特殊条件(SC-VTOL)(无人机网对EASA UAM法规的报道),为UAM的安全保障奠定了初步基础。NASA等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UAM的系统安全、人因工程、空域管理等问题,其中不乏对STPA、韧性工程等现代安全理论的应用尝试(NASA UAM Hazard Analysis, NASA Resilience Engineering for AAM)。然而,如何系统性地将多种现代安全理论融入UAM的安全保障体系设计、适航审定、运行管理和生态构建中,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1.2.3 本研究切入点与创新

鉴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包括:

  1. 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ISD、安全-I、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STSE等现代安全理论的核心内涵、基本原则、主要方法论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
  2. 从安全哲学、事故致因模型、风险认知与处理方式、对人因与组织因素的关注度等多个维度,对上述现代安全理论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明确其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及在UAV/UAM安全保障中的潜在互补性。
  3. 从技术工程实现和管理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各安全理论在UAV安全保障体系设计、风险评估、运行管理、事故预防与调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模式、实施路径及预期价值。
  4. 针对UAM的独特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前瞻性研究各安全理论在构建未来UAM安全保障体系(包括eVTOL设计安全、Vertiport运营安全、UTM系统安全及整体生态安全治理)中的指导作用、关键挑战与实现策略。
  5. 探索构建一个融合多种现代安全理论思想的、适用于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的综合性框架,并为其在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层面的协同落地提出初步建议。

1.3.2 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 现代安全理论的深度解析: 详细阐述ISD、安全-I、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STSE等理论的起源背景、核心思想、关键原则、分析工具与方法,并结合相关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2. 现代安全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构建一个全面的比较框架,从安全观演进、风险认知模式、对复杂系统和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对人为因素和组织因素的侧重、以及在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适用性等方面,对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并探讨理论之间融合应用的可能性与路径。
  3. 现代安全理论在UAV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技术工程视角: 研究ISD如何在UAV的硬件(如机体结构、动力系统、电池)和软件(如飞控逻辑)设计中降低固有风险;探讨STPA如何用于分析UAV在特定任务场景(如城市物流、电力巡检)中的复杂运行风险,特别是自主飞行系统的控制缺陷;分析韧性工程如何指导UAV设计以增强其应对突发环境变化(如GPS信号丢失、恶劣天气)和内部故障的能力。
    • 管理制度视角: 探讨安全-II理念如何应用于UAV飞行数据的分析,从成功的飞行经验中学习并改进操作规程和培训体系;研究STSE思想如何指导构建UAV运营商的安全管理体系(SMS)和行业整体的安全文化;分析STAMP模型如何在UAV事故调查中更深入地揭示系统性原因,促进有效的预防措施制定。
  4. 现代安全理论在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技术工程视角: 研究STAMP/STPA如何在UAM系统级架构(包括eVTOL飞行器、Vertiport基础设施、UAM空中交通管理系统UTM/U-space)的安全设计、验证与评估中发挥作用;分析韧性工程如何用于保障UAM运行网络(如航路网络、通信网络)在面临单点失效、大规模扰动时的可靠性和恢复能力;探讨ISD如何在eVTOL的关键部件(如电池系统、应急降落系统)设计中贯彻安全优先原则。
    • 管理制度视角: 研究STSE如何在UAM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监管机构、eVTOL制造商、UAM运营商、Vertiport运营商、UTM服务商、公众等)协同治理和安全法规标准制定中提供框架支持;探索安全-I与安全-II理念如何在UAM从设计验证、适航审定到商业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中实现平衡与结合;思考韧性工程理念如何指导构建UAM的应急响应体系和危机沟通机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具体如下:

  1.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在对UAV与UAM安全保障需求的初步调研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2. 文献梳理与理论学习: 系统查阅和学习ISD、安全-I/II、韧性工程、STAMP/STPA、STSE等现代安全理论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进展,深入理解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工具。同时,广泛收集UAV/UAM技术、安全管理、法规标准等方面的资料。
  3. 安全理论解析与比较: 对每种安全理论进行专题性的深度解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理论比较框架,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绘制理论对比表,明确各理论的特点、优势、局限性以及在UAV/UAM安全保障中的潜在定位与作用。
  4. UAV安全保障体系应用研究: 结合UAV的技术特点、多样化应用场景和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视角,系统阐述各现代安全理论在UAV硬件设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运行管理、事故调查、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思路、方法和预期效果,并结合构思的案例进行说明。
  5. UAM安全保障体系应用研究: 围绕UAM的独特性(如载人、高密度、城市运行、系统之系统等)和极高的安全要求,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视角,前瞻性地探讨各现代安全理论在eVTOL设计、Vertiport运营、UTM构建、空域管理、应急响应以及整体安全治理框架设计中的应用模式、关键技术和实施策略,并结合构思的案例进行展望。
  6. 理论融合与制度协同机制研究: 在分别探讨各理论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UAV和UAM安全保障体系中实现不同理论的优势互补与有机融合,提出跨理论集成的安全保障框架设想。重点分析技术工程手段与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协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地和持续改进。
  7. 结论提炼与研究展望: 全面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客观评价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结合UAV/UAM技术发展趋势和安全管理需求,对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
  8. 研究报告撰写与修改: 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并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确保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结论可靠。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示意图(注:此图为示意,实际流程为线性顺序)

1.5 论文结构安排

本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如下:

2. 现代安全理论体系深入解析及比较

本章将对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几种核心现代安全理论进行深入解析,包括固有安全设计(ISD)、安全-I与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以及社会技术系统工程(STSE)。在分别阐述各理论的基础上,将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差异,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ISD(固有安全设计)理论解析

2.1.1 核心思想与原则

固有安全设计(Inherently Safer Design, ISD)是一种强调从设计源头消除或显著降低系统固有危害,而非依赖附加安全装置或复杂操作规程来控制风险的安全设计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你没有的,就不会泄漏”(源自Trevor Kletz对化工厂安全的论述),即通过改变工艺、物料或设备的设计,使系统在本质上更加安全。ISD的主要原则通常概括为(安厦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Wikipedia - Inherent Safety):

此外,有时还会提及“防错(Error Proofing)”或“限制效应(Limit Effects)”等原则,它们与上述核心原则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ISD的实践指南。

2.1.2 方法与工具

ISD的实施并非依赖单一工具,而是一种贯穿系统设计全生命周期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方法。其关键在于早期介入,即在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就将ISD原则纳入考量,因为此时进行设计变更的成本最低,效果也最显著。常用的辅助方法和工具包括:

2.1.3 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对于UAV和UAM而言,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系统地引入和应用ISD理念,尤其是在飞行平台设计(如电池安全、动力系统可靠性、结构耐撞性)、运行空域规划(如隔离运行、避开敏感区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与价值。

2.2 安全-I 与 安全-II 理论解析

安全-I和安全-II是由Erik Hollnagel等学者提出的关于如何理解和管理安全的两种不同视角(Erik Hollnagel官网),它们代表了安全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演进。

2.2.1 安全-I (Safety-I)

2.2.2 安全-II (Safety-II)

在UAV和UAM安全保障体系中,安全-I和安全-II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的。安全-I对于处理已知风险、确保基本合规性仍然重要。而安全-II则为应对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从日常运营中学习和提升系统韧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PSNet - Resilient Healthcare and Safety-I/II Frameworks)。

2.3 韧性工程(Resilience Engineering)理论解析

2.3.1 核心概念与目标

韧性工程是一个关注系统如何在面临干扰、变化、压力和意外时,能够有效地适应、维持核心功能并从中学习,以确保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取得可接受成果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关于从失败中恢复,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主动地建立和增强系统应对已知和未知挑战的能力(ScienceDirect Topics on Resilience EngineeringErik Hollnagel on Resilience Engineering)。韧性工程的目标是设计和管理那些能够“优雅地扩展其性能边界”的系统,而不是在压力下突然崩溃的“脆弱”系统。

根据Wreathall (2017)的定义,韧性工程指的是一个组织(系统)在经历重大事故或持续重大压力期间及之后,保持或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从而使其能够继续运行的能力。韧性工程认为,复杂系统本质上是动态变化的,完全消除所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重点应放在增强系统应对变化和意外的能力上。

2.3.2 关键能力/原则

韧性工程强调培养系统的四项基本能力,通常被称为MARL模型(Monitor, Anticipate, Respond, Learn):

除此之外,韧性工程还包含其他一些重要原则,例如:

2.3.3 方法与工具

韧性工程的实践并非依赖一套固定的工具,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些常被用于支持韧性分析和增强的方法包括:

2.3.4 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对UAV和UAM而言,韧性工程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用于设计能够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干扰、传感器突发故障、极端天气条件、大规模空域拥堵、乃至网络攻击等多种挑战的系统。通过增强其MARL能力,可以显著提升UAV和UAM在真实运行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4 STAMP/STPA 理论解析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 STAMP)及其派生的分析方法——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 STPA),是由MIT的Nancy Leveson教授提出的一套用于理解和预防复杂系统事故的全新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FunctionalSafetyEngineer.comUL Solutions Blog)。它们基于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为现代复杂系统的安全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支持。

2.4.1 STAMP (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 模型

2.4.2 STPA (Systems-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 分析方法

STPA是在STAMP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一种具体的、系统性的危险分析方法,旨在识别导致系统级危害的不安全控制行为(UCA)以及这些UCA产生的因果场景(Causal Scenarios)。STPA的分析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电子工程专辑):

  1. 定义分析目的 (Define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 识别不可接受的系统级损失 (Losses):例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任务失败等。
    • 识别可能导致这些损失的系统级危害 (System-Level Hazards):危害是系统的一种状态或一组条件,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会共同导致损失。
    • 确定系统的边界 (System Boundary):明确分析的范围。
  2. 建模控制结构 (Model the Control Structure):
    • 识别系统中的控制器 (Controllers)、被控过程 (Controlled Processes)、控制行为 (Control Actions)和反馈路径 (Feedback Paths)。
    • 绘制系统的层级控制结构图,清晰地表示各组件之间的控制关系和信息流。这个模型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3. 识别不安全控制行为 (Identify Unsafe Control Actions, UCAs):
    • 针对模型中的每一个控制行为,系统地分析其在何种情况下可能导致已识别的系统级危害。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 控制行为未提供 (Not providing causes hazard)。
      2. 提供了不正确的控制行为 (Providing incorrect control action causes hazard)。
      3. 控制行为提供时机错误(过早或过晚) (Providing control action too early, too late, or in wrong order causes hazard)。
      4. 控制行为持续时间错误(对于连续控制,如过长或过短) (Stopping too soon or applying too long causes hazard)。
    • 将识别出的UCA与相关的系统级危害联系起来,并形成UCA列表。
  4. 识别导致UCA的因果场景 (Identify Causal Scenarios):
    • 对每一个UCA,分析为什么控制器会发出这个不安全的控制行为,或者为什么一个安全的控制行为未能被正确执行。
    • 因果场景可能涉及控制器的设计缺陷(如控制算法错误)、过程模型的不准确(控制器对系统状态的理解错误)、反馈信息的缺失或延迟、传感器故障、执行器故障、不合理的设计决策、以及人为因素、组织因素等。STPA通过引导分析人员思考控制环路中的所有可能缺陷来推导这些场景。

STPA分析的关键产出包括:系统级危害、不安全控制行为(UCA)列表、导致UCA的详细因果场景、以及由此导出的系统安全约束(Safety Constraints)和安全需求(Safety Requirements)。这些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改进、安全规程的制定、测试用例的生成以及操作人员的培训等。

2.4.3 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对于UAV和UAM这种安全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STAMP/STPA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能够系统地识别和控制由多因素交互产生的风险,从而在设计、开发和运营的各个阶段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5 STSE(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解析

2.5.1 核心观点与框架

社会技术系统工程(Socio-Techn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STSE)是一种将技术系统视为与社会组织环境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设计、分析和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它起源于20世纪中叶对工作场所人与技术互动关系的研究,强调技术因素(如设备、软件、流程)与社会因素(如个体、团队、组织结构、文化、管理实践、法规政策)之间的复杂动态交互及其对系统整体绩效(包括生产力、安全性、员工福祉等)的决定性影响 (Baxter & Sommerville, 2011)。

STSE的核心观点包括:

STSE的框架通常涉及对以下要素及其交互的分析:

2.5.2 应用原则/考虑因素

在应用STSE时,通常会遵循以下原则或考虑以下因素:

2.5.3 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对于UAV和UAM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STSE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宏观视角。它提醒我们,UAV/UAM的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人的行为、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社会接受度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问题。例如,在制定UAM的空域管理规则、Vertiport的运营流程、以及公众沟通策略时,都必须充分运用STSE的理念,确保技术方案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配,才能最终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低空交通未来。

2.6 各安全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各现代安全理论的特点及其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节将从多个维度对ISD、安全-I、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和STSE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分析。比较的维度主要包括:安全哲学观、事故因果模型、核心分析对象、主要预防策略、对人为因素的态度、对组织因素的关注度、对复杂性的处理方式、适用生命周期阶段、实施难度与成本以及主要方法论工具。

2.6.1 对比分析表/矩阵

下表总结了各安全理论在关键维度上的主要特征,并结合UAV/UAM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评述。

理论名称 安全哲学观 事故因果模型 核心分析对象 主要预防策略 对人为因素的态度 对组织因素的关注度 优缺点总结 (结合UAV/UAM视角)
ISD (固有安全设计) 从设计源头消除或显著降低系统固有危害,安全是系统或过程的一种固有属性。 危害是物质、能量或工艺过程的固有特性,事故源于这些危害未能被有效消除或控制。 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工艺流程、设备设计、操作条件。 通过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等策略,在设计阶段消除或降低危害。 主要通过简化设计和操作来减少人为失误的机会。 相对较低,更侧重于技术和工程设计本身的安全属性。 优点: 从根本上解决或减轻安全问题,一旦实施,可能长期有效且成本效益高,减少对附加安全系统的依赖。对UAV/UAM而言,在飞行器(如电池、结构)和基础设施(如Vertiport)设计初期应用至关重要。缺点: 对设计早期介入要求高,对于已设计或运行的系统进行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可能与性能、效率等其他目标存在权衡。
安全-I (Safety-I) 安全是“不出事”,即事故和事件的缺失,或风险处于可接受的低水平。 事故由一系列可识别的、线性的组件故障、人为差错或违规行为导致(如多米诺骨牌模型、瑞士奶酪模型)。 已发生的事故/事件、潜在的故障模式、不安全行为、不合规操作。 通过调查事故、识别和消除根本原因、增加安全屏障、强化规章制度和人员培训来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倾向于将人视为系统中不可靠的环节,是错误的潜在来源(Liability),强调通过标准化、程序化和惩戒来约束行为。 中等,例如在安全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审计方面有所体现,但根本原因往往仍追溯到个体或技术层面。 优点: 理论和方法相对成熟,拥有大量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工具(如FTA, FMEA, RCA),对于简单系统和已知风险有较好的效果。可用于UAV/UAM事故调查、合规性审核和部分风险分析。缺点: 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和未知风险;过度关注负面事件,可能忽略系统正常运作的复杂性和适应性;易导致追责文化,不利于学习。
安全-II (Safety-II) 安全是系统在预期和非预期条件下“成功运行的能力”,即确保尽可能多的事情顺利进行。 成功(事情顺利)与失败(事故发生)源于同样的系统动态和绩效变异性。事故是日常工作变异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利结果(如功能共振)。 日常工作中的绩效变异、个体和团队的适应性行为、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以达成目标、成功经验。 通过理解和增强系统在日常工作中的适应性和韧性来确保安全,从成功经验和微小异常中学习,主动管理绩效变异性。 将人视为系统灵活性和韧性的重要来源(Resource),强调其专业判断、适应能力和在复杂情境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高,强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绩效,关注工作环境、组织流程对个体和团队行为的影响。 优点: 更适应复杂、动态、自适应的系统(如UAV/UAM的自主运行);强调主动预防和持续学习,促进积极的安全文化;有助于发现系统真正的优势和瓶颈。对UAV/UAM运行数据分析、操作经验提炼、应急处置灵活性提升有指导意义。缺点: 理论相对较新,实践方法和工具(如FRAM)尚在发展和推广中;量化评估系统韧性和安全-II绩效有难度;可能需要组织管理理念和文化的转变。
韧性工程 (Resilience Engineering) 系统在面临干扰、变化和压力时,能够预期、监控、响应并从中学习,以维持或恢复其核心功能的能力。 强调系统对内外扰动的响应过程、适应机制和恢复能力,事故被视为系统适应能力不足或失效的表现。 系统的预期(Anticipate)、监控(Monitor)、响应(Respond)、学习(Learn)四大核心能力 (MARL模型),以及系统的适应性裕度。 通过增强系统的MARL能力,构建冗余和灵活性,创造和维持安全裕度,促进组织从各种事件中学习,以提升应对已知和未知风险的能力。 视为系统实现韧性的关键因素,强调其在复杂和意外情况下感知、判断、决策和适应的能力。 高,韧性被认为是系统(包括人、技术、组织)的整体涌现特性,组织学习和文化对韧性至关重要。 优点: 主动关注系统对未知和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而不仅仅是预防已知风险;强调系统整体的适应性和动态平衡;适用于高度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对UAV/UAM应对突发传感器失效、通信中断、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场景的系统设计和应急预案制定具有重要价值。缺点: “韧性”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其量化评估和具体实施策略仍在深入探索;构建高韧性系统需要长期的组织投入和文化支持。
STAMP/STPA 安全是一个控制问题,事故源于系统中控制和约束的不足,导致了不安全的系统行为。 系统层级的控制结构缺陷导致不安全控制行为(UCA),进而引发系统级危害和损失。缺陷可能存在于技术、人、组织等各个层面。 系统的层级控制结构、控制器与被控过程、控制行为、反馈回路、过程模型(控制器对被控过程的认知)。 通过STPA分析,识别导致UCA的因果场景,并基于此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安全约束,改进控制结构和控制逻辑。 将人(操作员、设计师、管理者等)视为控制环路中的一个控制器或影响控制器行为的因素,分析其行为和决策对系统整体安全的影响。 高,STAMP模型明确将组织管理、法规政策等视为高层级的控制器,其缺陷同样会导致系统不安全。 优点: 对于分析复杂软硬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包含组织管理因素的系统特别有效;能够识别传统方法忽略的设计缺陷和系统交互风险;可在系统开发早期介入,指导安全需求定义和架构设计。是分析UAV/UAM整体架构(飞行器-地面站-UTM-Vertiport)安全、评估自主飞行系统和空管系统功能安全、识别潜在设计缺陷的有力工具。缺点: 分析过程可能较为复杂,对分析人员的系统思维和领域知识要求较高;控制结构模型的质量对分析结果影响显著;结果的完整性依赖于分析团队的努力和经验。
STSE (社会技术系统工程) 安全是社会技术系统(包括技术、人、任务、组织、环境)整体涌现的特性,是各子系统和谐互动的结果。 事故往往源于技术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失配、不良交互,或未能充分考虑组织、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技术、个体、团队、组织结构与文化、工作任务设计、外部环境(法规、市场、社会)及其之间的复杂动态交互关系。 通过共同优化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改善人机交互,构建适应性的组织和积极的安全文化。 视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关注其复杂的认知、行为、动机、需求以及与技术和组织的适配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非常高,STSE理论的核心就是将组织、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优点: 提供了理解和管理复杂系统中人与技术交互的整体性、系统性视角;有助于识别和解决由组织、文化、管理等深层次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促进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用户接受度、可持续性。对于UAV/UAM的安全法规制定、公众接受度管理、多利益相关方协同的安全治理框架构建、以及人因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指导。缺点: 分析维度多,实施复杂性高;社会因素的精确建模和量化评估具有挑战性;往往需要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和组织高层的支持。
表2-1 现代安全理论体系对比分析

2.6.2 综合评述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这些现代安全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关注系统安全问题,各自具有其独特的贡献、优势和适用范围:

图2-1 各安全理论关注点比较示意图 (注: 数据为示意性,旨在表现各理论侧重方向的相对强度)

3. 现代安全理论在UAV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无人机系统(UAV)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消费娱乐到专业测绘、物流运输、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其安全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首先分析UAV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和主要风险,然后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视角,探讨现代安全理论在其中的具体应用。

3.1 UAV安全保障体系要素与挑战

3.1.1 体系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UAV安全保障体系应至少覆盖以下关键要素:

3.1.2 主要风险与挑战

UAV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包括:

图3-1 UAV主要风险来源分布示意图

3.2 技术工程视角应用

从技术工程视角出发,现代安全理论为UAV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分析方法。

3.2.1 ISD在UAV设计制造阶段的应用

固有安全设计(ISD)强调在UAV设计的源头消除或降低风险。例如,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其《培训》(DOC 9868)文件中推荐的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教学系统设计框架,可以借鉴其ISD的思想应用于UAV系统设计(中国民用航空局《机组资源管理(CRM)训练指南》)。《电子工程专辑》中分析美国军民用无人机事故的文章也指出,新技术和新标准在无人机设计中的采用可有效提升无人机固有安全性水平(电子工程专辑)。

3.2.2 STPA在UAV运行风险评估与飞控逻辑验证中的应用

STPA作为一种系统级的危险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分析UAV这类包含复杂软硬件交互和自主决策逻辑的系统。它可以帮助识别传统FMEA等方法难以发现的、由系统设计缺陷、不安全交互或控制逻辑错误导致的风险。

3.2.3 韧性工程在UAV应对突发失效与环境扰动设计中的应用

韧性工程强调系统在面临扰动和不确定性时维持或恢复核心功能的能力。对于UAV而言,这意味着在遭遇如GPS信号丢失、传感器故障、强风、电池突然失效等突发状况时,仍能保持可控状态,并尽可能安全地完成任务或实施应急程序。NASA在其先进空中交通(AAM,包含UAM和部分UAV场景)的研究中,也开始探索韧性工程的应用(NASA对AAM韧性工程潜力的研究)。

3.3 管理制度视角应用

从管理制度视角出发,现代安全理论为UAV运营商的安全管理、行业监管政策的制定以及安全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3.1 安全-II在UAV运营商安全管理与经验学习体系中的应用

安全-II理论强调从日常成功的操作中学习,理解系统为何能够正常工作,而不仅仅是分析事故原因。这对于UAV运营商建立主动、学习型的安全管理体系(SMS)具有重要意义。

3.3.2 STSE在UAV行业安全监管政策与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社会技术系统工程(STSE)认为,技术的安全应用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环境。对于UAV这一新兴行业,其安全监管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技术、人、组织、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互动。

3.3.3 STAMP/STPA在UAV事故调查与安全审计中的应用

当UAV发生事故或严重不安全事件时,传统的事故调查方法往往侧重于寻找直接的故障部件或操作失误。STAMP/STPA提供了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揭示事故背后的控制系统缺陷。

3.4 应用案例分析

以下通过构思的案例,进一步说明现代安全理论在UAV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思路。

3.4.1 案例1:基于ISD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优化与风险降低

3.4.2 案例2:基于安全-II的物流无人机运营商经验学习与适应性提升项目

3.5 本章小结

本章深入探讨了现代安全理论在UAV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从技术工程角度,ISD的原则为UAV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提供了从源头消除或降低风险的指导;STPA方法能够系统性地分析UAV在复杂操作场景(如城市物流、电力巡检)中由控制缺陷引发的风险;韧性工程则关注于提升UAV在面对突发故障(如GPS丢失、传感器失效)和环境扰动(如恶劣天气、电磁干扰)时的适应和恢复能力。

从管理制度角度,安全-II理念指导UAV运营商通过分析日常成功运营经验和飞行数据来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体系和操作规程;STSE为制定UAV行业安全监管政策和标准提供了综合考量技术、人、组织和环境因素的框架,并强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STAMP/STPA则为UAV事故调查提供了超越个体失误、探究系统性控制缺陷的有力工具,也为安全审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UAV的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技术迭代迅速,这对其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动态适应和持续改进的迫切需求。未来的UAV安全管理将更加依赖于数据驱动的方法,例如通过分析海量的飞行数据来识别UCA发生的概率、模式和前兆,评估系统韧性指标,以及理解正常工作中的适应性变异。现代安全理论的深化应用和有机融合,将是确保UAV在低空空域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现代安全理论在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空中交通(UAM)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城市交通新形态,其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面临着比传统航空和现有UAV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UAM系统通常涉及载人eVTOL飞行器、地面Vertiport基础设施、以及高密度的城市空域交通管理系统(UTM/U-space),这些子系统之间紧密耦合,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系统之系统”(System of Systems, SoS)。本章将首先剖析UAM安全保障体系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然后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视角,前瞻性地探讨现代安全理论在其中的应用。

4.1 UAM安全保障体系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4.1.1 体系构成与特征

一个完整的UAM安全保障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以下核心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4.1.2 核心风险与挑战

UAM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度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其安全保障面临以下核心风险与挑战:

图4-1 UAM安全保障核心挑战示意图

4.2 技术工程视角应用

4.2.1 STAMP/STPA在UAM系统级安全设计与评估中的应用

面对UAM“系统之系统”的复杂性,STAMP/STPA提供了一种自顶向下、基于控制理论的强大分析工具,能够在UAM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乃至运营评估阶段,系统性地识别和消除由复杂交互和控制缺陷导致的安全风险。NASA在其UAM相关的危险分析研究中,已将STPA与传统FHA等方法结合应用(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 Guidance for Designing Safety into UAM),并探索使用STAMP方法指导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ATM)概念的架构开发(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 STAMP-based ATM Architecture)。

4.2.2 韧性工程在UAM运行网络可靠性与应急响应保障中的应用

UAM系统需要在动态变化的城市环境中持续、可靠地提供服务,韧性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对于保障其运行网络的可靠性和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至关重要。NASA的研究也强调了在AAM(高级空中交通,包含UAM)中应用韧性工程的重要性,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挑战并抓住机遇(NASA - Resilience Engineering's Potential for AAM)。

4.2.3 ISD在eVTOL及Vertiport设计中的应用

固有安全设计(ISD)的原则应深度融入eVTOL飞行器和Vertiport基础设施的设计全过程,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

4.3 管理制度视角应用

4.3.1 STSE在UAM安全治理框架与法规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UAM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一个健全、协同、并为社会所接受的安全治理框架和法规标准体系。社会技术系统工程(STSE)为构建这样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强调综合考虑技术、人、组织、环境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洛杉矶交通局(LADOT)在其UAM政策框架报告中就体现了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和社区影响评估的STSE思想(航空产业网对LADOT UAM报告的分析)。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政府网)中提到的“坚持安全第一、服务发展、分类管理、协同监管的原则”也与STSE注重多目标平衡和系统协同的理念相契合。

4.3.2 安全-I与安全-II相结合在UAM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UAM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概念设计、研发测试、适航验证到商业运营和持续改进,都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单一的安全-I或安全-II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的风险管理策略,是保障UAM安全的必然选择。

4.3.3 韧性工程思想在UAM应急管理与危机沟通制度建设中的应用

UAM系统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如eVTOL空中故障、Vertiport火灾、UTM系统瘫痪、恶劣天气突袭、乃至恐怖袭击等。韧性工程的MARL(监控、预期、响应、学习)原则为构建高效的UAM应急管理体系和危机沟通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4.4 应用案例分析(构思前瞻性案例)

由于UAM尚处于商业运营的极早期阶段,成熟的、可供深入分析的实际安全管理案例较为缺乏。本节将通过构思前瞻性的应用案例,来展望现代安全理论在未来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具体应用潜力。

4.4.1 案例1:某国际大都市UAM商业试运营综合安全保障方案(构思)

4.4.2 案例2:基于安全-II和韧性工程的eVTOL自主飞行算法持续安全增强机制(构思)

4.5 本章小结

UAM的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当前航空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其固有的高风险性(载人、城市上空)、高度的复杂性(多样的eVTOL设计、Vertiport运营、UTM空管、人机交互)以及前所未有的运行模式(高密度、高频次、高度自主),使得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难以完全应对。本章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制度两个视角,初步探讨了现代安全理论在UAM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前景。

技术工程层面,STAMP/STPA作为系统级危险分析的利器,对于UAM的顶层安全架构设计、eVTOL与UTM的功能安全评估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在早期识别和消除由复杂交互和控制缺陷引起的安全风险。韧性工程的理念则指导我们构建能够应对未知和意外扰动的UAM运行网络和应急响应系统,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鲁棒性和恢复力。ISD原则的贯彻,则能从eVTOL和Vertiport的设计源头提升其固有安全水平。

管理制度层面,STSE为构建UAM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的安全治理框架和科学的法规标准体系提供了宏观指导,强调技术与社会因素的和谐统一。安全-I与安全-II的结合,则为UAM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既要严格防范已知风险,也要不断从运营实践中学习和提升适应能力。韧性工程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应急管理和危机沟通制度的建设。

总而言之,UAM的安全需要一个超越传统思维的、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单一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先进安全理论的指导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的UAM安全保障体系,必然是一个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法规创新和社会协同共同驱动的复杂适应系统。现代安全理论的应用,将为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不可或缺的智慧和方法。

5. 现代安全理论在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中的融合应用与制度协同

UAV和UAM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既有共性需求,也因各自的特性而存在显著差异。本章旨在探讨现代安全理论如何在充分考虑这些共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实现跨理论的融合应用,并分析技术工程手段与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协同机制,最终为构建高效、可靠的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实践指引。

5.1 UAV与UAM安全保障的共性与特殊性对理论应用的影响

5.1.1 共性分析

UAV和UAM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以下共性,这为现代安全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了基础:

5.1.2 特殊性分析

尽管存在共性,UAV和UAM在安全保障的侧重点和具体挑战上也有显著差异:

5.1.3 对理论应用的影响

UAV和UAM的共性决定了现代安全理论,特别是那些强调系统思维、过程控制、人因组织和适应性的理论(如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STSE),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而它们的特殊性则要求在选择和应用这些理论时,必须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风险特征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和侧重:

总而言之,理解UAV与UAM安全保障的共性与特殊性,是科学选择、有效应用和创新发展现代安全理论的前提。

5.2 跨理论融合的安全保障框架设想

面对UAV与UAM复杂的安全挑战,单一安全理论往往难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能够融合多种现代安全理论优势、覆盖系统全生命周期、并协同技术工程与管理制度的综合性安全保障框架,是提升低空安全水平的必然趋势。以下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设想。

5.2.1 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论整合应用模型

UAV/UAM系统的安全保障应贯穿其从概念提出到退役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各种安全理论的侧重点和应用方式应有所不同,形成一个动态的、互补的理论应用组合:

图5-1 各安全理论在UAV/UAM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应用侧重示意图(注:权重为示意性)

5.2.2 技术工程与管理制度的协同模型

技术工程层面的安全措施(如更可靠的硬件、更智能的软件、更安全的物理设计)与管理制度层面的安全保障(如健全的法规标准、有效的组织管理、积极的安全文化、合格的人员)必须紧密协同、相互促进,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可以设想一个如下的协同模型:

  1. 法规/标准驱动技术要求: 监管机构(在STSE框架下,与行业、学术界、公众协同)基于对UAV/UAM运行风险的系统评估(可运用STAMP/STPA)和对社会可接受安全水平的考量,制定出清晰的技术安全标准(如eVTOL适航标准、UTM性能要求、数据安全规范等)和运营管理规定。这些法规标准明确了技术系统必须达到的安全底线和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
  2. 技术实现支撑管理目标: UAV/UAM制造商和运营商通过技术创新(如应用ISD原则改进设计、开发基于韧性工程的容错系统、利用AI提升自主飞行安全性),努力满足甚至超越法规标准的要求。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飞行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仿真测试平台)也为运营商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如安全-II的学习机制、风险的持续监控)提供了工具支撑。
  3. 运营反馈驱动法规与技术迭代: 在实际运营中,通过安全-II的理念,收集和分析成功的操作经验、微小异常以及发生的事故/事件数据。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可以暴露出现有技术系统或管理制度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从而驱动制造商进行技术升级和设计改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监管机构评估现有法规标准的有效性、识别新兴风险、并适时修订和完善法规提供依据。STAMP/STPA可以用于分析这些反馈数据,识别系统性的控制问题。
  4. 组织文化与人因保障闭环: STSE强调,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仅依赖于好的技术和规章,更依赖于积极的安全文化和对人因的深刻理解。组织应投入资源进行人员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公正、透明、鼓励报告和学习的文化氛围;优化工作流程和人机界面,降低人为失误的概率。这些“软”因素是确保技术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规定能够真正落地并有效执行的关键。

这个协同模型形成了一个“法规/标准设定 → 技术/管理实现 → 运营反馈 → 持续改进”的动态闭环,确保UAV/UAM安全保障体系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运营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演进和提升。

5.2.3 数据驱动的动态安全保障

UAV和UAM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性,使其能够产生和收集海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是实现动态安全保障、支持各现代安全理论应用的宝贵资源:

构建UAV/UAM数据共享与分析平台,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将是未来实现主动、预测性、个性化安全管理的关键。然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数据质量和标准化问题,也需要同步解决。

5.3 UAV/UAM安全技术工程与管理制度的协同机制

要实现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中技术工程与管理制度的有效协同,需要建立一系列具体的机制来保障其顺畅运作。

5.3.1 技术标准与法规政策的互动机制

技术标准是技术工程的具体体现,法规政策是管理制度的核心载体。两者之间需要建立良性的互动和反馈机制:

5.3.2 安全认证与持续监管的衔接机制

对UAV/UAM系统及其运营进行安全认证是准入的前提,而持续的运行监管则是保障长期安全的关键。

5.3.3 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机制

UAV/UAM的安全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机制至关重要。FAA在其UAM ConOps 2.0中提出的Provider of Services for UAM (PSU) 概念,就强调了信息交换对于UAM生态系统的重要性(FAA UAM ConOps 2.0)。

5.3.4 人才培养与安全文化建设的融合机制

合格的人才和积极的安全文化是UAV/UAM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石。

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有望实现UAV/UAM安全保障体系中技术工程硬实力与管理制度软环境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从而为低空经济的安全腾飞提供坚实保障。

5.4 UAV/UAM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思考

借鉴国际上相关高安全领域(如民航、核能)以及新兴交通模式(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现代安全理论的指导,可以提炼出一些构建UAV/UAM安全保障体系的最佳实践思路。

5.4.1 实践案例1:FAA/EASA在UAM安全框架构建中的探索

5.4.2 实践案例2:大型UAV物流运营商的先进安全管理体系(构想与借鉴)

5.4.3 实践案例3:NASA等科研机构在UAM安全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5.4.4 UAV/UAM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提炼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提炼出UAV/UAM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些最佳实践原则:

  1. 顶层设计先行,系统思维主导: 在UAV/UAM产业发展和具体项目规划的初期,就应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出发,运用STAMP/STPA等方法进行全面的安全顶层设计,明确安全目标、识别关键风险、定义核心安全需求和约束。避免将安全视为后期附加或仅关注局部技术问题。
  2. 风险导向,数据驱动,持续学习: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应建立基于全面风险评估(结合STPA、FHA、ISD等方法)的决策机制。同时,大力建设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运用安全-II和韧性工程的理念,从海量的运营数据(成功与失败)中持续学习,动态识别风险,评估安全绩效,驱动体系的迭代优化。
  3. 多方协同,共建安全生态: UAM/UAV的安全不是单一组织或技术能独立解决的。必须运用STSE的理念,构建政府(监管、空管、城市规划、应急等)、产业界(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学术界和公众共同参与、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同治理的安全生态系统。
  4. 融合互补,动态适应的安全理论应用: 认识到各种现代安全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根据UAV/UAM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景和不同层面的安全需求,灵活选择和有机融合多种理论。安全保障体系本身也应是一个具有韧性的、能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和进化的“活”的系统。
  5. 强化人因工程与安全文化建设: 即使在高度自动化的UAM/UAV系统中,人的角色(设计者、操作者、维护者、管理者、使用者)依然关键。必须重视人因工程设计,优化人机交互,提升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大力培育以学习、信任、公正和主动报告为特征的积极安全文化,使其成为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在驱动力。

遵循这些最佳实践原则,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UAV与UAM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确保这一新兴产业能够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真正造福社会。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ISD固有安全设计、安全-I、安全-II、韧性工程、STAMP/STPA以及STSE等现代安全理论的深入解析、系统比较,并结合UAV与UAM安全保障体系的具体需求和挑战,从技术工程与管理制度双重视角探讨了其应用模式、价值与前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6.2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虽然力求全面深入,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展望

UAV与UAM的安全保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前沿领域。未来,以下研究方向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探索:

总之,现代安全理论为应对UAV与UAM带来的安全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工具。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技术攻关、管理实践和国际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低空经济未来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